文/每日财报 汇水
春节前后,药明系的港股上市公司迎来了不错的涨幅。除了国内出台了关于创新药的部分政策利好,股价上涨最主要的支撑是其CEO陈智胜在第43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大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主会场演讲中透露,2024年新增的151个综合项目将在2025年加速变现业绩。
但是在公司释放的好消息之外,我们要全面看看这家公司。
0 1
新年抛售海外资产
1月6日,药明生物(02269.hk) 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药明海德拟将在爱尔兰的疫苗工厂出售给默沙东(MSD),总交易金额约为5亿美元。
来源:公司公告
根据协议,相关资产交割预计将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药明生物方面称不会对公司产生任何重大的收益或亏损。
药明生物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CRDMO)公司。药明海德是其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人用疫苗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业务。
药明海德在爱尔兰的工厂布局开始于2019年,在第二年2月,药明海德宣布与全球疫苗巨头成功签署了长达20年的疫苗生产供应合同,将在爱尔兰新建一座疫苗专用生产基地服务全球市场,该合同总金额约30亿美元;该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投入运行。这便是本次出售的疫苗工厂。
彼时药明生物并未披露其合作方身份,如今谜底揭晓,合作方正是默沙东。从该疫苗长期生产供应合同的签订时间点来看,当时还处在新冠疫情的强烈影响中,疫苗品类有着庞大的需求。
尽管从签署合作协议至今,爱尔兰工厂仍未能开始商业化生产,意味着药明生物并未从该工厂获得过任何收入。2024年半年报中,药明生物特别提到,该爱尔兰生产基地2025年已几乎全部预定。可见,药明生物对其态度还是乐观的。
来源:公司2024年中报
2024年8月底,药明生物出资1.085亿美元(约84.63亿港元),将药明海德另外30%的股权收入囊中,实现了对后者的100%控股。
来源:公司公告
由此,可初步推测,此次出售工厂事件或并不在原本的公司计划之中。药明生物在公告中仅表示此次交易可让公司变现在该资产中的投资并提升其资产效率和利润,令其专注于国内苏州的疫苗基地CDMO服务。
随着本次出售交易的达成,30亿美元大单没了,这个事还是不小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未,药明生物完成订单总量201.1亿美元,接下来的三年内未完成订单量约36.4亿美元。
根据出售公告,预期本次资产交易不会导致公司产生任何重大收益或亏损。换句话说,本次交易药明生物在付出时间成本和巨额投入后,收到的结果差强人意。
为何药明生物会选择出售爱尔兰工厂呢?或有几种可能。
疫情过后,疫苗生产紧迫性已不复存在,该生产基地并未贡献多少利润,通过出售快速收回资金,发力更核心业务也是不错的选择。根据药明生物披露的数据,公司净资产21亿元,负债29亿元。此次出售给默沙东可收回5亿美金(约36亿元人民币)资金。
另外,从“药明系”近期动作来看,企业正在进行战略调整。药明康德在2024年12月下旬出清了ATU旗下的美国和英国资产。此番药明生物出售爱尔兰疫苗工厂后,药明生物在海外不再有大型疫苗基地。
市场上还存在另外一种观点,药明生物此番动作是为规避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提前“拆弹”。尽管2024年该法案并未落地。2025年是否会卷土重来仍是个未知数,但已有多家CXO企业采取行动,剥离在美英的敏感业务。药明生物曾被明确列入名单中的,出售海外生产基地,提前做出应对。
根据协议,相关资产交割预计将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届时该事件将画上句号。
02
业绩面临挑战
如今,药明生物的业绩正面临挑战。
曾经依靠新冠红利崛起的药明生物,已经走过了其巅峰时期。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药明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84亿元、56.12亿元、102.9亿元、152.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为10.14亿元、16.89亿元、33.88亿元、44.2亿元。
数据来源:同花顺
如今,这样的时代红利,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全球新冠疫苗和药物的普及,以及疫情控制措施的加强,市场对新冠相关药物的需求逐渐衰退。药明生物作为曾经深度参与新冠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其业绩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变化的冲击。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曾在2024年3月底召开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2023年是转型的一年,利润下滑最重要原因是受新冠业务影响,不过新冠业务在2023年的占比仅为3%。
2024年上半年,药明生物实现营收85.74亿元,同比微增1%。
在利润端,药明生物也面临较大压力。2023年公司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2024年上半年,公司其母净利润为14.99亿元,同比下降33.9%;经调整归母净利润为22.50亿元,同比下降20.7%。公司董事会还决定不派发中期股息。
来源:公司2024年中报
药明生物表示,纯利减少一是因本集团持续投资其区域布局,销售、营销及行政开支增加;药明合联(02268.HK)作为主板独立上市公司,其销售、营销及行政开支增加;以及净外汇亏损。
毛利方面,药明生物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由41.9%下跌至39.1%,减少2.8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发现服务减少的影响,以及新冠项目取消,上半年中国的工厂利用率略低于去年同期。
此外,来自行业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资料显示,药明生物核心业务板块包括药物发现、药物开发、生产。其中生产端占比为45%,在该领域的强大竞争对手如三星生物已经与辉瑞、诺华、GSK等头部公司达成CMO业务合作。截至2023年末,三星生物在该市场的份额已达到约20%。
根据2024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药明生物盈利能力或继续面临挑战,不可掉以轻心。
03
海外市场仍是机会
对CXO企业而言,国际市场仍是必争之地。
方正证券曾在其研报中指出,中国CXO发展主要增量亦在海外市场,“出海”对于国内CXO企业而言依旧是必选项。
来源:方正证券研报
美国市场仍是药明生物的重要营收来源。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新增151个项目,创下了记录,其中有60%来自美国市场。
药明生物公众号1月7日的发布文章,公司已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生物技术公司Candid达成研究服务合作协议。
根据披露的内容,Candid将拥有一款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三特异性抗体的全球权益,该三抗由药明生物通用型多特异性抗体专利技术平台WuXiBody™发现,药明生物将因此收到一笔首付款,并有资格收到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总计最高达9.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7.78亿元),以及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提成。
来源:药明生物公众号
然而,在美国《生物安全法案》阴影笼罩之下,即便如行业龙头企业药明生物也遭受了一场又一场阵痛,以致于市场对其海外业务发展一直处于担忧之中。
为了分散风险,中国的CXO企业加快了向欧洲等其他海外市场布局。例如,九洲药业选择在德国成立子公司以建立CRO服务平台,凯莱英则选择接管了辉瑞的欧洲CDMO工厂。然而,新市场的开拓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与精力,从获得市场准入、当地客户认可,再到适应法规。这些努力何时能弥补美国市场缺口仍是未知之数。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地缘政治关系变化,将导致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等出现调整,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药明生物在海外市场经营的复杂性,对其海外业务拓展、项目合作推进产生影响。
这就需要药明生物在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优化海外业务布局以及如何提升内部运营效率之间做好平衡,这些挑战对公司管理层的决策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
话说回来,是金子不怕火炼。药明生物在经历了行业的红利期,公司得以迅速发展并已初步形成规模。对于当前的逆境时期,公司依然具备较强的增长潜力。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也正是检验其真正实力的时候。
兴业证券表示,目前CXO行业正处于周期拐点,供给端产能加快出清。供需关系改善将推动CXO行业进入上升周期。对于药明生物,其未来能否再度证明其发展潜力与综合实力,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我们将持续关注。
每财网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2025
立即扫码
内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联系电话: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