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也就是春节开工第一天收盘的时候,跟我非常要好的一个朋友向我表达了一个困惑,他说他越来越看不清局势了。
细聊之下,我发现他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对两个问题的判断:
其一,美国关税大棒落地让他非常谨慎投资大a,但DeepSeek引发的AI机会它又不想错过;
其二,害怕国内投资收益覆盖不了人民币贬值的损失,但此刻购汇又害怕购汇在最高点。
估计不少读者也有同样的困惑,今天我想借着朋友的疑问说一说我的看法。
我的核心结论就是:
当你越看不清局势,局势越动荡的时候,你就去寻找有确定性收益的资产,靠时间,拉长你的收益。
首先,咱们先聊一聊我朋友的第一个问题。
他顾虑的核心是不知道如何在短期的关税大棒——利空和长期的AI前景——利多之间如何抉择。
在他看来:
有了2018年第一轮贸易战的经验,他凭经验认为美国加关税一定会对大a形成巨大利空。
而春节开工第一天整个大a围绕Deepseek的概念股大涨,让他非常心动。
他怀疑DeepSeek是否会引发国内相关公司的股价暴涨。再加上现在整个互联网都在渲染第四轮科技革命会基于AI而开启,一张大饼更加坚定了他看好的信心。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的朋友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是事实错误。
2018年看似是因为美国对我们开启了贸易战才导致大a一路往下,可事实上2018年大a的表现主要跟国企去杠杆有关。
由于去杠杆收紧了流动性,整个社会的资金非常紧张。而在我们特色的环境里,一旦上游水流被卡死,下游几乎就会干涸,这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包括不少上市公司都需要付出更高的利息才能融到资金。
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大a自然压力很大,而很多人错误地把问题归结到了贸易战。
所以,不要觉着关税大棒会利空整个大a,它只会对跟进出口有关的上市公司有明显的影响——即,利空在局部,影响远小于大多数人心里的感觉。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这一轮贸易战虽然出手很快,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先打再谈,重在谈”的味道很浓。
证据就是关税一落地,美元指数瞬间拉升、他国货币大幅贬值,但美元指数很快因为“谈判妥协”而快速回落。
第二个是判断错误。
这一轮开启于美国一年多的ai狂潮,牛逼的公司主要是“造铲子卖铲子的”和“更新铲子的”。不可否认,科技博弈的背景下确实会提高国内相关公司的估值,但我认为他没有抓住当前大a的核心。
当前大a的核心是:它已经不是基于经济基本面去做交易的大a了,而是基于流动性交易的大a。
所以,针对国内ai相关的公司,不是ai的前景在支撑着它牛逼,而是央行提供的流动性环境在支撑着它牛逼,它是系统性的。
君不见2024年年初的那一波系统性下跌,ai前景即便再好不照样滑水滑得很厉害?!
所以,笔者以为此时投资大a的朋友与其纠结关税大棒和ai前景,远不如密切追踪高层对大a流动性的“关照”来得实在。
只要有关照、有流动性扩大的支持,关税大棒的利空就是只小虱子,一捏就死。
其次是汇率问题。
由于此时此刻人民币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位置,叠加关税大棒落地,很多人都觉着人民币还会进一步贬值。
可是,觉着人民币会贬值的人心里也清楚,只要高层(或者说央行)想保汇率,即便人民币成交量急剧萎缩而让价格(汇率)看起来那么不真实,但他仍然有足够的能力稳住它。
以上两个问题让很多人都很懵逼,不知所措。
笔者以为,当看不清局势时,看资金是怎么看待未来,它会给我们答案——这远比我们空想来的实在。
目前,根据人民币外汇远掉期报价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仍然会围绕7.2在上方波动,并于年末逐渐收敛于7上方。
换句话说,资本认为今年人民币压力很大,但还不足以引发大贬值。
所以,笔者以为顾虑人民币贬值而影响投资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而还是应该聚焦对收益趋势的判断。
这次台面上围绕DeepSeek和关税为博弈的对象,博弈来博弈去,初了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波动,成就了美债、黄金等抗风险资产,美股、外汇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这告诉我们,越是动荡,越是不确定性增加,越应该配置确定性收益的资产。
这也是我开头想表达的核心观点。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两大长期趋势:
第一个是,关税大棒会让全球通胀再上一个台阶,虽然不知道它有多大,但总归会让美元的利率维持在相对高位,全球美元流动性相对紧俏;
第二个是,我们经济基本面和股市流动性的需要,央行会继续降息、放水,让人民币收益处在一个低位。
并且,后者时间会远比前者时间长。
所以此时此刻,站在国内投资者的角度考量,要么紧紧握住当前还能每两天下一个蛋的鸡别放,如长期国债和时间长一些的高息定期存款,要么走出去拿外币的平均高收益。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