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伯
在云端敲开博物馆的大门。
银行博物馆的“云展览”自推出以来便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展厅里不曾展出的金融“老”、“珍”、“稀”一件件映入眼帘,成功搭建起一个与观众联结、交流、共建的平台。
乙巳 蛇年,线上微展览将继续推“陈”出新,从银行发展史的角度带大家走进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金融“老字号”,了解金融典藏背后的故事,见证旧银行的发展与起源。
云展览 ·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20世纪初期,随着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华资商业银行。1915年,庄得之、王晓籁、李馥荪、陈光甫等人共同出资,在上海的宁波路9号开设了一家初创资本仅10万元、员工只有7人的小银行,庄得之任总董事,陈光甫为办事董事兼总经理。因为其资本小、人员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也被称为“小小银行”。
早年留学美国的陈光甫在“小”字上做文章,很长一段时间里宣布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只要有1元就可以开立储蓄账户,在“十里洋场”确立起不嫌涓滴细微的理念,开业十余年,便成为著名的“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之首,后来在主要业务额方面仅次于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实际效益则被公认为金融界之最。到抗战前夕,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国内外拥有分支机构和营业点119家,员工2000多名,业务遍及海内外。
01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股票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股本来源比较广泛,政界、工商界、金融界均有。早期除庄得之的25000元以及陈光甫、李铭、张嘉璈合认的25000元之外,其余有孔祥熙代孙中山入股的10000元,大生纱厂的张謇、浙江都督朱介人、江苏都督程德全、申报馆史量才、商务印书馆夏筱芳、北洋政府梁士诒、乃至宋子文的母亲宋老太太等人都在该行入股数千元。
因经营精明,管理严密,该行业务发展迅速,资本积累亦较快,到1921年增至250万元,是创立时的25倍,进入大银行行列。到了1930年,该行业务进一步扩大,遂继续添招资本250万元,总资本达到500万元。新增的股本,一半由旧股东认购,另一半则由各职员认购,让全体员工成为股东,也充分体现了陈光甫“银行是我,我是银行”的理念。
02
上海银行上海解款地图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亦简称“上海银行”。这张上海银行解款地图是一件实用性很强的业务宣传品,该图根据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分行的分布,划分了十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用分行名字命名,图中用红色圆点表示该行所在地,用红色“凸”形图示表示上海银行仓库所在,用红五星表示中国旅行社所在地。该图不仅便利客户存取款,同时也展示了该行的实力和规模,宣传了该行的业务,起到一举数得的良好效果。该银行解款地图为仅见品。
03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团扇
该团扇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彩排纪念,背面除了印有银行行名外,还为旗下中国旅行社打起了广告。
清末明初,中国的旅游业被洋商垄断,中国人若要出国,办理旅游手续,皆要经过洋人之手,收费高昂不说,还要因洋人的傲慢无理而受一肚子气。对于这一现象,陈光甫很是气愤,遂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旅行机构,既可以服务于国人,又可以与洋人一争长短。1923年8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也就是日后的中国旅行社前身,近代中国旅游业由此萌芽。
04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保管箱业务广告牌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上海滩较早开设保险箱业务的银行之一,早在1917年便成立信托部,设木质保管箱140余个,后逐年添置钢质保险箱至1142个。该行深谙保险箱业务需求量之大,筹建新大楼时特地将保险箱库纳入设计方案,整个库房四壁用18寸厚钢板砌成,库门更是纯钢制成,重达15吨,内设保险箱6300个。1932年9月,该行迁入新址仅一年,所有的保险箱便已全部租出,新租户若想开立保险箱需预约登记,待老用户退租后方可租到。
05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储蓄盒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早期专注于商业性质的业务,当时其他银行较少投入的储蓄事业成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首先是推出了“一元账户”,即储户只要有一元钱,就可以在该行开立个人账户,并获得该行的全套服务;二是实行银元与银两并用,储户既可以用规元开户,也可以用银元进出,不但不收取兑换的手续费,还给予存息;三是开办“礼仪储蓄”、“教育储蓄”、“零存整取”等创新金融业务,以广泛开辟存款来源。
该行除了开设多种储蓄业务,还专门从美国订购了多款储蓄盒,免费赠送,以提高市民的储蓄兴趣。该储蓄盒正面印有“平民生计首重储蓄,日积月累自然充足”广告语,背面为英文行名。
06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礼券
礼券本质上是一种“礼仪储蓄”定额存单,客户存入一笔钱款,取得等额“礼券”(实为储蓄存单),到期可还本付息。礼券往往印制精美,多印有祥云瑞鹤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用于婚丧嫁娶的赠送,颇受客户欢迎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业内首家推出礼券储金存单的银行,礼券还设计成冷暖两种色调,红色印有龙凤呈祥图案,用于婚嫁祝寿,素色印有松柏仙鹤图案,用于奔丧吊唁,极具个性化。
07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代价币
所谓代价币( 或代价券、代价筹),即未经政府批准,一些商家企业等单位自行制作的小范围或内部流通的起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作用的小额临时货币。一定程度上代替辅币在市场上使用,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补全货币制度的积极作用。
馆藏的这枚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代价币为硬纸圆版硬币状,印有“如来储蓄可代小洋三角”字样,甚是特殊。
08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徽章
徽章是表示身份、职业、荣誉等特殊事物的标识,是某个时代或某种事物的代表或象征,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徽章的最初用途是凭证作用,用来识别一个人的身份,后来其功能扩展到用于组织机构的标识、某种奖励或某种纪念等方面。
老银行徽章,曾经是银行员工手捧“金饭碗”的身份象征,代表一份收入丰厚,体面上流的工作。解放后,大部分银行员工依旧被留用,继续承担服务人民,稳定金融的责任。
09
上海银行同仁剧社公演节目单
民国时期银行业的昆曲组织,一般是以银行联谊会或者剧社的二级活动组的形式存在,如银联社,全称为上海银钱业联谊会昆曲组,又如上银社,全称为上海银行同仁剧社昆曲组,就是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组织设立的。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对员工的娱乐健康非常关注,不仅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他们的业务知识技能,还利用品类繁多的活动引导他们健康生活,比如成立了篮球队、国剧社、兵乓队等社团。
10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人事档案及职工保证书
为防止发生金融舞弊事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对员工管理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除了进行入行考核,注重人员排查外,还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关注员工的日常举动,加强人事监督。在 招募职员时,该行较少受到地缘和亲缘关系的影响,选择意志坚定、品质中正者,并对其在校成绩、工作履历、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个人嗜好等作全面调查。同时,所有进入该行工作的人员,除了要交纳一笔保证金外,还要有殷实的保人作担保。
1930年,总经理陈光甫联络金融界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信用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其营业内容主要是信用保险。银行因舞弊损失的部分资金,由保险公司理赔给付,“如有受雇人单独或共同于其业务上有窃盗、诈欺、侵占、舞弊等行为,致银行本身或其负责之银钱及证券受有过额损失时,公司愿负赔偿之责。”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