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德尚玉 21世纪金融研究院普惠金融课题组总监 雷椰 研究员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新市民”在享受城市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如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多重难题。
2024年,我国普惠金融工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尤其在覆盖人群方面,继续走深入实。对于新市民多样化、小额化、短期化的金融需求,如何为新市民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已成为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4)征集活动中,服务“新市民”案例在五大案例类别中相对“小众化”,共有29家单位提交了29份服务“新市民”案例。而最终有8份案例从中脱颖而出,从地区上来看,华北地区4例,华东地区3例,华中地区1例。从机构类型上来看,主要是银行机构的案例比较多,银行机构的案例有7例,多数分别在华北、华东地区。此外,融资担保公司也有一例入围,来自天津市。
基于对上述案例内容分析,21世纪金融研究院发现,普惠金融在服务“新市民”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定制化金融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不少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以满足新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厦门银行推出的“新市民贷”、“新市民安居易”等贷款产品,有效解决了新市民在创业、就业和安居方面的资金难题。截至2024年7月末,累计为11万名新市民提供贷款服务,余额219亿元。中国银行面向新市民“双创”针对性打造“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惠创贷’”专属产品谱系。天津农村商业银行根据新市民的需求,提供专属的新市民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帮助新市民融入在津生活。
在养老金融方面,上海银行通过“养老院+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模式,帮助新市民老年群体解决医疗与养老问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截至2024年,已协助普陀、虹口、长宁、黄浦等区民政局完成13家试点养老机构服务上线,显著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与老年人幸福感。这种金融与医疗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新市民的幸福感,还推动了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效率。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精度。邮储银行通过创新的新市民客户标签体系,结合大数据和金融科技实现了精准服务。以新市民需求为中心,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产品加强对吸纳新市民较多的行业信贷供给,有助于解决新市民群体各类场景需求。而厦门国际银行也通过在手机银行APP中上线“新市民金融服务专区”,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新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线上金融服务,使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大拓展。
跨部门协作提升服务效能。普惠金融服务的新市民,不仅是金融机构的责任,更需要政府、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河南省国开行分行通过与政府合作,支持河南康养集团建设省级养老平台,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这种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模式,不仅提供了经济可持续的养老解决方案,还有效地提升了养老服务水平,解决了新市民老年群体的养老困境。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政府部门、合作银行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0余家合作银行的天津市分行建立起市-区两级的天津市创业担保服务体系,与天津市南开区、河北区、滨海新区、红桥区、河东区5家区级人社部门共同推动创业担保政策落地。
未来,金融科技与政府、社会力量的进一步协作将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精准性,普惠金融将在服务新市民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