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武林”大会,贵阳再次赢到麻

刚刚结束的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再次让全球的焦点汇聚于贵州贵阳。

不知不觉间,这场全球大数据领域的顶尖盛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个年头。十年间,贵阳迎来太多行业大佬们在此“针锋相对”“激情碰撞”,也见证了太多企业在此由一株青禾成长为一方巨擘。这些过往,最终皆凝汇为“中国数谷”名片上的那抹靓丽色彩。

多年前,一位如今已隐退的世界500强企业管理者感叹贵阳在发展大数据上的日新月异:“在数博会上的讨论应该是在美国的硅谷,跑到贵州来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变化。”

因为大数据,贵州第一次站在了世界前沿。这一站,便是十年!

思想上的一场“战役”

2013年9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一行,千里迢迢奔赴西南贵州,与贵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106个项目、投资总额逾465亿元。

这次合作,拉开了贵阳包括贵州发展大数据的帷幕。

身为贵州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多年后坦言:“对于贵州发展大数据,一开始我内心是有疑虑的。”

彼时,“大数据”这个舶来品新词尚未完全普及。麦肯锡于2011年发布了那篇著名的《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专题研究报告,其中指出“对于企业来说,海量数据的运用将成为未来竞争和增长的基础”,点燃了很多人的梦。

国内一些敏锐的资本亦早早开始了布局。余额宝、微信支付功能在2013这一年相继推出,互联网金融掀起的旋风,让每个人都成了“大数据”的靶点。

但对普罗大众而言,“大数据”概念太过前沿。除了发展大数据所需要的物理环境,作为擎旗者,思想如何解放、如何团结一致,这个功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批贵州尤其是贵阳的领导官员,被分批送出去学习大数据知识;一大批大数据方面的专家学者,被请进来做培训……直到多年后的今天,领导干部要系统学习大数据的这个传统,依旧保留着。

在与中关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上述贵阳主政领导表示,“贵阳与中关村的合作,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不是‘乡下人’攀上城里的‘富亲戚’,而是一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选择。”

要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当时还真的体现不出来。

很快,贵阳的姿态征服了中关村,其中让人感触颇深的是:事关大数据,大家是撸起袖子齐上阵!

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过程中,时任贵阳市委书记任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13位副组长则由市委常委和政府副市长分别担任。如此规格,即便放到当下也不多见。

后来成为贵阳大数据战略坚定拥趸之一的梅宏院士,有一年在当地做一场关于“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专题演讲,虽然时值周末,但能容纳7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台下坐着的,有贵州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有在筑省属高校、省管企业主要负责人。更为夸张的是,还有近40万余人采用电视直播和网络视频方式聆听了这堂课。

给高层数次授课见惯大场面的梅宏院士直呼“没想到”:在另外一个意义上凸现了贵州省委对新一轮大数据战略行动实施的坚定决心。

给企业解放手脚搭个台

过去十余年间,贵阳逐步实现了当年在大数据发展上的愿景。“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贵州要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来自国家领导时隔数年、两次重要首肯和厚望,贵阳终于成了那个站在舞台中央的擎旗人。

事实上,锚定方向后,从意识上的转变到实际行动中的抢抓抢跑,才是关键。很多公开报道中,对于贵阳2013年之后在大数据发展探索过程的描述中,都用了“筚路蓝缕”一词。

先发与先行的优势是贵阳早年间对于自身的阶段工作总结。简单来说,就是在大家还在观望大数据应该怎么发展的时候,贵阳先行一步;在大家琢磨大数据先行先试与风险成本如何平衡的时候,贵阳告诉大家我们这里的容错空间更大。

体现到招商引资上,抓政策、抓服务、抓项目、抓招商,贵阳频频出新、频频提质。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贵阳这么多年下来,拥有一支懂经济、明方向、有理论、会实操、讲节奏的招商铁军。

早年间这支铁军如何抓住三大运营商在贵阳贵安新区建设数据存储中心契机,进而谋划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完整产业链在筑落地开花,已是城市招商引资中的经典案例。

说回今年这场数博会,期间有一场对接会让人印象深刻。

8月29日,由贵州省投资促进局、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主办,贵阳市投资促进局、贵安新区投资促进局、贵阳市大数据局、贵安新区大数据和科技创新局联合承办数博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供需对接会。

看名称就很好理解,即职能部门给大家搭台,企业来“唱主角”“站C位”。

具体来看,至少有两个“搭台”的点,一是省投促局梳理出100个大数据产业招商推介项目,印制《贵州省2024年大数据产业招商重点推介项目索引》,拟引资830亿元;二是省大数据局发布了122个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清单。

有了清晰的市场导向和合作契机,参会的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南京苏胜天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峰汇(四川)科技集团、中科富创(北京)智能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等115家企业,不少都是满载而归,现场便有7个项目拍板签约,金额超百亿元。

“确实有道理”

在“大数据”旗帜之下,贵阳已是全世界聚集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加速成型的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已是该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上游,浪潮、云上鲲鹏、新华三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服务器生产线在此落地;

中游,2021年以来新招引数据中心13个,累计落地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达21个,建成标准机架13.7万架,服务器承载规模达137万台,上电服务器81.1万台;

下游,基本形成以华为、云上艾珀、白山云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云服务产业,云服务成为全省的“首位产业”。其中,华为云在2023年实现营收536.69亿元,成为全省首家突破500亿元的软服企业。

“中国数谷”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样的优势仍在延续和加速。

有数据统计,上届数博会以来,贵州省新引进算力保障基地产业项目557个,约定投资总额1657亿元,其中贵阳贵安项目326个,约定投资总额1456.7亿元;2023年,贵阳贵安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跨过50%,达到2500亿元以上。

一长串产业数字的背后,是“中国数谷”在赋能“东数西算”工程落地,加快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部分展现。

对外赋能的同时,还有贵阳当下随处可见大数据所带来的便捷——在政务服务、智慧交通、市民出行、生态治理、农业生产、健康服务、智慧旅游等方面,皆有着深度的应用。

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西部城市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24年)》,对西部地区131座城市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贵阳依托完善的市场保障体系、坚实的数据产业基础、活跃的数据流通市场和健全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支持位居榜首,被评为我国西部城市中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

2022年,“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治国纲要的一大重心工作。近几年,发展数字经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出现,且一再提级提格。

没承想,贵阳于2013年的那次先行先试,悄然揭开了未来的一角。后来,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THE END
点赞1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