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中:ESG融入商业战略中能带来可持续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从商业逻辑来看ESG到底能不能给企业带来增长和发展?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9月20日,在由《中国经营报》及中经传媒智库联合主办的“零观汽车”特别节目《助力车企把握可持续发展新机遇,ESG怎么做?》中,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专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吕建中作出了上述表示。据统计,本次直播观看次数达13.8万次。

ESG是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英文缩写‌,用于衡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旨在评估企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

在吕建中看来,当下在企业端推动ESG融入商业活动的作用点有“三力”和“三链”。其中“三力”指的是拉动力(ESG投资)、驱动力(法规政策)、传导力(上下游),“三链”指的是供应链、碳效链、数据链。“ESG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演化出新型经营模式都有着巨大的新机遇和空间。”吕建中表示。

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经营报》、中经传媒智库、《商学院》杂志将共同出品《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ESG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本报告将全面展现当前中国汽车行业ESG现状,呈现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在ESG领域的异同,以及出海企业在ESG领域的突出表现等,推动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持续进步,不断提升影响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本报告将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定量研究最重要一步是收集中国各大汽车企业ESG相关数据,已经进入前期调研阶段。

认知低、落地浅、行动偏成为可持续商业发展三大阻力

“过去这几年我经常到企业一线去,我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帮助董事会和高管层提升对ESG的认知、提升可持续商业领导力,这对于推进企业端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当中,我观察到有这么几个阻力,阻力的来源第一是认知低、第二落地浅、第三行动偏。”吕建中表示。

吕建中具体解释了这三重阻力。“认知浅是指很多人没有把ESG作为商业逻辑去理解,而是把它当成一个额外的、管制的,或者是做好事去理解,这种理解使得ESG本来能够带给企业的价值就没有了,它就变成成本了,不利于令其为企业发挥创造价值的作用。”

“落地浅是指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把它转换到运营当中去,系统地整合成为综合能力提升的关联要素。很多企业尚未意识到,其实他们的公司在无形中已经做了很多年与ESG相关的工作。比如不少企业现存的ESH(负责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的部门‌)、产品质量检验部门,这些就是ESG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产品正是ESG的重要工作领域。”

“正因为落地浅,不少企业高层没有想到这些已经存在的部门,可以通过ESG来整合得更加系统化,从而协作起来真正给企业创造价值和机遇。”

“行为偏指的是有不少企业认为ESG就是写报告,他没有把ESG作为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吕建中表示,“应付式的报告其实对企业没有太大作用,只有把ESG作为风险管控、竞争力提升、韧性提升、品牌增值、可持续经营的助力因子,在这些涉及商业活动最根本的领域当中才能够发挥作用。”

那么该如何破局呢?对此,吕建中认为,首要的是从认知上进行突破。“我们要把ESG作为因子整合到企业的战略设计当中去,让它变成战略的一部分。有了ESG因子的战略,解码到运营当中去,比如业务线做什么,质量部门做什么,每一个生产工艺应该降低多少能耗,提升多少碳排放这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中。”

吕建中还强调,要用新的价值衡量方法去衡量企业价值创造。“以往我们只算企业的财务账,现在我们要在计算财务效益的同时,也要计算企业创造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表示。

吕建中还以香驰集团作为例子,讲述了当ESG融入商业战略中所爆发出的经济效应。“香驰集团早在2005年就把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经营方针当中,由此制定了分步骤、分阶段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对消费者负责,对环境负责,更好地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在过去的这些年中一步步拿到了ESG领域的第三方证书,也正是因为这些证书才让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市场竞争力。”吕建中表示。

在吕建中看来,不要把ESG和经营分开来看,只有把ESG服务到战略当中,变成一个可持续商业战略的时候,ESG才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是在一个由利益相关方所组成的生态空间当中进行商业活动,而不是在只追求利润的单一经济空间里面去设计战略,所以我们的战略空间正在发生迁移,从单一的财务绩效所需要的经济空间向着由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组成的新型空间来设计战略,如果没有站在这个新的空间里面,就是用再精确的经济核算的方法,也做不出完整的战略。”

同时,任何企业战略都是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如何增长和如何发展。“发展就是为了企业有长期的空间去增长,增长就是为了发展积攒有效的动力和能力,要创造利润也要为未来投入,而未来的投入需要瞄准高质量、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把增长与发展动态地平衡起来。”他表示。

追求生态圈价值最大公约数取代股东利益最大化

怎么能够把股东利益最大化转换成各利益方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成为当前的难题。对此,吕建中认为,目前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思潮正在改变。

据了解,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是上世纪60年代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认识到,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外,还应承担起对员工、客户、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以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福利。这种变化反映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社会责任观念的进步,也体现了企业对自身角色和使命的重新思考。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020年左右,又出现了不断对于企业经营、商业范式、经济模式的反思,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思潮,这种理论思潮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三重底线理论,恢复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这些理论不断去批判米尔顿·弗里德曼对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所产生认知的偏差。”吕建中表示。

他还表示,因为这种偏差直接导致了企业在单纯追求利润的同时忽略了企业具有双重性,也就是企业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它对于社会责任所产生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说金融欺诈、财务造假、胡乱排放、侵占消费者权益。

但是目前也有不少企业表示活下去才是当前最重要的目标。对此,吕建中表示,提出要活下去的企业经营者实际上他没有去反思为什么活不下去。

他继续表示,根本的理由在于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活法,而且还死抱着这种被时代所淘汰的活法继续挣扎,这种企业不突破思维认知是活不下去的。真正的活法是你要与社会的进步同向、同频、同步,才能够真正地活下去。

吕建中认为,因此我们现在要追求把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法规、政策、社区、自然生态环境、合作方都包含在内,还有投资者、持债人,这是一个企业经营的生态圈,我们要在这种生态圈中考虑企业的生长如何与生态圈的良性发展同频、同向、同步,才能够保证企业有良性增长。

“因此我们不再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我们追求的是这个生态圈的价值最大公约数。”吕建中表示,“这就是为什么2019年8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181位首席执行官联席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叫做《公司宗旨宣言书》,这标志着企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公司宗旨宣言书》提出,我们将放弃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方针,将追求让利益相关方群体获得平衡的价值,从而追求美好商业,这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三力”推动ESG发展

目前,ESG正在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吕建中认为,资本市场对于ESG投资产生了拉动力,它会拉动企业在投资市场上得到良性增长。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和它创造长期价值的能力会被资本市场所青睐,对于企业来讲,它的融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更容易以低成本得到企业增长与发展所需要的融资,这是带来的机遇。

同时,是政策和法规带来的驱动力。今年以来,国家颁布了有关ESG的披露、指引、指南、规范法规等。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驱动了企业加快建设ESG能力的步伐。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产生了很多配套的政策,比如说绿色金融,为这些企业践行ESG的实践提供了金融方面的支持。

“第三股力量就是供应链上下游的一种传导力。因为供应链本身要符合ESG的规定,特别是环境方面的规定,比如碳的全价值链管理方面就涉及企业自身组织碳排放,产品碳足迹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上下游这样一个全链条的碳管理。”吕建中表示。

吕建中认为,除了“三力”之外还有“三链”,第一供应链、第二碳效链、第三数据链,这一个链其实讲的是一个闭环当中的三个环节,也是当今特别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碳的排放,无论是从解决方案的提供方还是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新型经营模式来讲,都有着巨大的新的机遇和空间。

“概括而言,我用‘三链’和‘三力’,提供一点我自己的粗浅看法,也期待与业内同仁交流,得到批评指正,从而完善我们对ESG的认知,推进ESG在企业端的落地实践。从商业模式来讲,ESG为企业带来了挑战,但同时更带来很大机遇。”吕建中总结道。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张国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THE END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