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满满:1981,一位美国旅行者镜头下的杭州和绍兴

比尔·霍克(Bill Hocker),美国加州人。建筑从业者,业余爱好环球旅行和摄影。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比尔·霍克与华裔妻子何妙儿(Mui Ho)一同来到中国,两个人走过了很多地方,北京、四川、浙江、安徽、上海、江苏、广东等等。

何妙儿是香港大银行家、大慈善家何添的女儿。何添是香港恒生银行创始人之一。当时,何妙儿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一门课程:中国乡土建筑。比尔·霍克和妻子在中国的行程既是旅行,也是考察。

1999年起,比尔·霍克将他多年的旅行与照片,分享在个人网站上。迄今已有50年的旅行经历。每张照片都包含了拍摄年份。

图片[1]-回忆满满:1981,一位美国旅行者镜头下的杭州和绍兴
1981年,乡村建筑考察组在武汉,左二为何妙儿。

图片[2]-回忆满满:1981,一位美国旅行者镜头下的杭州和绍兴
比尔·霍克走在最前面,何妙儿摄。1981,绍兴。

1981年,比尔·霍克夫妻在中国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旅行,他们在北京短暂停留后,先后到了山西、湖北、四川、安徽等内陆省份,最后在浙江结束了旅行。

今天分享的比尔·霍克在浙江拍摄的照片,主要是杭州、绍兴两个地方。 当时的浙江不像今天那么富庶,到处都像个小县城,有比较浓郁的乡下的气息。但这恰恰保存了传统乡土中国最有价值的东西。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他照片中的那些人,走的走了,老的老了……即使是照片中的孩子,现在也年过半百了。

杭州西湖西泠桥。

一个少年正在西湖旁写生。

四名女子从桥上走过。

头戴遮阳帽的女子正要骑自行车,把裙边搭在自行车座上。

一位姑娘撑伞站在街边,似乎在等人。

一个小伙子蹬着三轮车,手表锃亮,拉着的货物似乎是瓷器,后面还有个女子推车。

一个姑娘坐在树下的石阶上安静地阅读。

一位男子正在给前方的两名女子拍照。

四个女孩,落落大方地来了一张合影。三人戴着女士手表,都穿着那个年代流行的皮凉鞋。

一对新婚夫妻站在台阶上。

一对年轻夫妻,男子挎着相机,女子的包感觉在当时肯定很时髦。

夏日,西湖边,人们大多穿着白衬衫,一辆小轿车似乎是遇到故障停在路中,司机正在修理。

灵隐寺飞来峰石刻,一个小男孩调皮地爬到佛像怀中,小手抵住菩萨的下颌。

一处木匠铺内,打着赤膊的师傅正在加工寿材。

茶工正在采茶,手腕上带着一块当时流行的电子表。

以上是杭州照片。

绍兴一处乡村,屋前堆满了稻草垛。房屋上有四个被草包着的烟囱,不知是什么用处。

绍兴柯桥镇双梅公社,中间的墙上刷着两行字,上面是“双梅冲板加工”,下方是“弥陀寺”的指示方向,几位村民站在屋前的路上。左边的屋子也是四个烟囱。

同一个乡村的远景,村民正在地里劳作。

位于绍兴阮社的太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横跨浙东运河。

同一地点,换了个角度。

阮社太平桥,水清如镜,古桥横跨,舟楫往来,这就是最美的江南水乡。

太平桥的另一端。

绍兴的水乡,墙上标语虽然缺了几个字,大概是“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岸边白鹅浮水,岸上是农家的晒谷场。

晒谷场上劳作的人们。

双梅公社的社办企业,烧制砖瓦的窑厂。左侧的白墙上可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窑厂,外面是烧好的砖瓦。

这建筑什么用处?

似乎是一处集市,人们都朝一个方向扭头看去。

孩童在桥下嬉水,这是仓桥直街后的宝珠桥,单孔拱形石桥,桥上写的是光明桥。

以上为绍兴部分照片。另外还有一些湖北照片放在这一相册里,一并在此发布。

武汉长江大桥。由何妙儿拍摄。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码头。

武汉市纺织工业局门前,摆着竹床,一人在看报纳凉。

武汉街头的一位糖画艺人。

武汉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租界修建的老建筑。

武汉机场附近,秧苗青青,一位老农踏着水车,正在给稻田灌溉。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THE END
点赞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