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蓝色字 关注“中益”
早上8点半,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颐康中心的长者饭堂内好不热闹,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我每天在这里吃完早茶后,还会约上几个老朋友,一起参加颐康中心的文化娱乐活动,日子过得充实而惬意。”65岁李阿姨的晚年生活,正是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广州市以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医养结合试点、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等为契机,聚力改革创新,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激活养老服务“神经末梢”,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民政:2011年以来,广州市已连续14年将基本养老服务列入市十件民生实事。请介绍一下全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苏佩:我们围绕老年人需求,加快构建人人享有、人人可及、人人可担、人人参与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好服务谁、在哪养、养得起等方面的问题。一是聚焦“服务谁”,科学确定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和内容。印发《关于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施意见》,面向全体老年人提供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证的基本养老服务,优先保障低保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经济困难家庭中的孤寡、失能、重残、高龄等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4年版),明确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社会优待等4大类30项基本养老服务内容。二是聚焦“在哪养”,不断优化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编制养老服务机构布局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制定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对利用闲置国有企业物业和公有房产开展养老服务的,实行租金优惠、延长租期、优先续租等政策。建立以养老机构为支点、居家和社区为主阵地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实现一街道(镇)一养老服务综合体(颐康中心)、一社区(村)一颐康服务站。三是聚焦“养得起”,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实施民办养老机构护理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家庭养老床位建床补贴等政策,增强老年人支付能力和意愿。实行普惠收费,发挥公办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托底作用,让特困老年人免费入住,对低保低收入家庭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收费。同时,明确政府委托运营的养老服务设施、享受政府资助的普惠型民办养老服务组织,每月最高收费不高于广州城市常住居民上年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或整体收费价格不超过同等市场化价格的70%。
中国民政:作为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地区之一,广州市采取了哪些措施,着力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精准化、数字化水平?
苏佩:我们升级改造广州市为老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出一批成熟的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为推动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打下良好基础。一是业务办理一站式。通过广州市为老服务平台,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足不出户就能一站式办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申请、机构养老服务申请、养老机构备案等业务。二是涉老数据全覆盖。依托市政府“政务云平台”,实时整合23家单位56类涉老服务数据,数据库信息达3200余万条,既为精准链接养老服务资源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养老政策制定、养老服务设施选址等提供参考依据。三是服务监管全流程。设立养老服务数据监测中心,运用人脸识别、手机定位等技术手段,实现养老服务过程可视、结果可查、质量可控,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流程监管。四是服务场景智能化。聚焦居家老年人智能管家等典型场景需求,出台智慧养老需求清单,探索落地刷脸就餐、关爱地图等一批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
中国民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为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广州市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苏佩:我们积极发挥政府保基本、搭平台、重扶持、强监管的职能作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撬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聚焦养老基本所需,健全以经济困难和亟需照护老年人为重点,以失能照护为主要内容,覆盖全面、保障适度、普惠均等、质量可靠、权责清晰、共建共享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紧扣多元养老服务需求,促进银发经济多业态发展,推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格局。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撬动下,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主体、资金、人才等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催生更全面、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中国民政: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在吸引、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方面,广州市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苏佩: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放开市场。对养老服务企业实行分类登记管理,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企业,符合条件的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对本地、外地和境外投资者举办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实行同等待遇,引导支持境内外企业和机构落户广州从事养老服务。截至2023年底,广州市共有养老企业9629家,全市养老服务主要由社会力量提供。二是加大财政扶持。修订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养老机构而新增加的床位每张补贴1万元至1.5万元,对医养结合机构给予15万元至2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对等级评定为三级及以上的养老机构给予5万元至2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同时,对区级、街道(镇)级、社区(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分别给予每个每年不低于120万元、40万元、5万元的运营补贴,经服务评估评定为合格及以上等级的,另分别给予最高80万元、30万元、3万元的服务奖励。三是激发国企担当。支持国有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出租等方式,利用自有物业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租金按市场价的75%收取,国资监管部门在国有资产保值、企业经营业绩等事项考核时给予相应的支持。截至2023年底,市属国企在广州开展的养老项目达25个,涉及物业面积约27万平方米。
中国民政: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还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今后将从哪些方面发力?
苏佩:经过多年发展,广州市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大养老格局基本形成,但与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农村面积大、人口分散,养老服务设施和优质主体相对欠缺,优质普惠的养老服务资源尚未有效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力不足和人才短缺,基层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深度不够。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两方面发力,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一方面,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全面盘活农村养老服务资源,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敬老院提升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探索推广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深化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街道(镇)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层级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强化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护理站等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本文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4年9月下刊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