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文物会“说话”!银行珍藏“出阁”情绪价值拉得满满的

文│许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期银行博物馆持续在文化传播渠道方面探索发力,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运用丰富的藏品和研究成果,赋能各类金融机构的党建和文化品牌营造,打造接“天线”、通“地气”、聚“人心”的特色展览。

从“数字”到“数智”

一块1981年的硬盘,体积跟磨盘一样大,容量却只有70M!前来参加2024金融科技大会的来宾,在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数智金融馆”的展厅中,看到这样的展品,无不啧啧称奇,感慨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这样的设备,最早应用于银行开始联网记账的数据中心后台主机,是金融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产物。随着科技进步,这样的设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了银行博物馆的藏品。此次展览,银行博物馆还提供了人民银行时期记录储户账户信息的账卡及放置账卡的“大转盘”,80年代银行柜面使用的算盘、办公文具,pos机、叫号机、存单自动发放机等各类“古早”设备,完整呈现了金融行业从“一把算盘一支笔,一二三四五六七”手工记账时代,到电算化、数据集中,以及如今智能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从“初心”到“出新”

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工银安盛保险公司乔迁新办公楼之际,开辟专区建设了一座党建文化馆,打造沪上合资金融机构党建的“一张名片”。在公司成立十二周年之际,党建文化馆正式揭幕,展现了工银安盛不忘初心使命,以党建促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在展览的筹备过程中,银行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红色保险的历史文脉,整理了大量上海解放前党领导下的“保联”组织,在烽火岁月里奋战在上海保险业的生动故事和图文史料,充实到了展览当中。保联先驱们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坚强的党组织,组织开展群众运动,投身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迎来新中国诞生的生动故事,也将不断激励当代保险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入到新时代、新征程中。

从“记忆”到“集忆”

忆往昔,珍贵藏品重温历程,览芳华,各展所长尽显风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工商银行闸北支行与银行博物馆联合,策划并举办了一场庆祝建国75周年红色藏品展。展览展览分为国家发展、金融发展、文化发展、社会民生四个篇章,展品多达1600余件,既有老员工个人收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图解)》,以及各类建国初期的立功喜报、奖章纪念章、纪念画、纪念卡、纪念簿、月票等,也有“中国世界遗产”系列门券专题展览,琳琅满目,年代感满满。银行博物馆提供了包括工行第一张信用卡“红棉卡”,上海人最早的工资卡“浦江卡”等数百张银行卡,以及国内各大金融机构在香港上市的纸质股票一套,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展览“穿针引线”,将分散的历史碎片汇集起来,使观众重温红色记忆,感悟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此外,工行长宁新华路支行特色营业网点,充分融合银行博物馆金融历史文化元素,以“百年新华风采”为创意,在空间营造上展现出金融文化独有的魅力。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THE END
点赞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