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海霞 孙吉正 北京报道
“新质生产力对大家来讲都是新的,大家都在探索,都是应考者,也都是赶路人。与其不断地在外围寻找,不如从内在看看是否能找到新质生产力的答案。”10月23日,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媒体事务部经理、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黄嘉辉在“责任引领 凝聚共识”——“202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发展论坛”上,就无限极在公益新质生产力做的持续创新作了主题演讲。
黄嘉辉指出,提到“新”,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一定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但是,换种角度来说,没做过的事意味着风险很大,因此,新质生产力不一定是别人未走过的道路,从自己的优势中去萃取,反而更容易成功。不要拼命往外索求,要看看自己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优势。
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持续、创新、以用户为中心。
首先是持续,持之以恒,方能久久为功。根据黄嘉辉的介绍,从2007年起,无限极就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且每年都会把对社会责任的践行写成一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外披露,这个事情连续做了17年;无限极的“助学圆梦”的项目已经走过11年的发展历程,资助了近2000学生,实现了家庭增收2.4个亿;与中国青基会合作的“快乐足球”项目也连续做了10年,希望能够通过足球给乡村的孩子带来一些快乐,让他们更加坚强、乐观。
2017年,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惠森任职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提了一个提案,希望在国家层面设立社会责任日,希望呼吁更多人关注社会责任。基于此,无限极从2017年起连续6年举办了“5·20社会责任日”,在这一天集中地做更大声势的宣传,呼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履责的队伍。
在志愿者方面,自2016年,无限极成立了志愿者队伍,一直持续运作到今天,目前已有11000多名志愿者,志愿时长超过13万小时。这1万多人包括无限极的同事,同事的家人、朋友,经销商,上下游链条的热心朋友。
其次是创新,不断在实践中微创新。“比如‘助学圆梦’项目源自四川雅安地震,当时有个卫校倒塌了,而且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所以,我们就资助了当地的一个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一批医护人员,希望他们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回报社会,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人就业,实现全家脱贫。这是当时最纯朴的一个想法,救灾就要落到实处。”黄嘉辉表示。
根据黄嘉辉的介绍,在“助学圆梦”项目的发展当中,无限极持续不断地进行微创新。比如,基于李锦记中华养生文化、饮食文化,弘扬国货的理念,无限极每年会开一堂课,讲讲企业的想法和做法。这可能会在无形当中实现学生观念上的转变,让他们从受助者变成一个施助者;考虑到学生在初入社会时可能会有很多不适应、迷茫,从2017年起,无限极会邀请公司高管给毕业班的学生分享职业生涯的经验;2023年,无限极邀请了一些教育界的大咖,以及历年参与项目的学校班主任、校长等共同开展研讨会,希望校企展开各种深入地合作;2024年,无限极成立了招聘宣讲会,联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共同为“助学圆梦”班的孩子提供就业机会。正是这些持续的微创新,“助学圆梦”的项目得到了不断的精进。
最后是以用户为中心。“除了受助者之外,我觉得在这个链条当中,每一环的相关方都是用户。”黄嘉辉如此表示。
他举例说,今年5月20日,无限极跟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联动做了一个公益项目。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我们觉得健康是大家需要的,不要太高大上,最好能够走到社区。比如在方案的设置上,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考,用户一定希望越简单越好。所以,最后呈现的是只有三个步骤,10秒钟就可完成一键分享的捐赠。再比如在捐赠步数的设置上,我们设置了随机,1000步、10000步都只是门槛儿,随机给公益金。从用户思维的角度就可以发现,会有很多优化的空间。
黄嘉辉表示:“此外,对于志愿者队伍我们也会有一个记录志愿时长的背书和小小的激励。让大家做志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把正能量放大,得到一些认可。”
得益于无限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上述公益项目迎来了更多的媒体和企业的加入。黄嘉辉提到,筑巢引凤,一起联动。以用户视角策划和执行的公益项目,更容易被需要,也能够连接更多资源,取得更多的效益。相信通过这样的尝试,可以释放更大的公益新质生产力。
(编辑:于海霞 审核:厉林 校对:翟军)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