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硬件设备,创设交流空间,提供“陪同”服务……社区不断探索无障碍建设新路径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想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我身边的人是什么样子,看看五颜六色,看看明眼人使用的汉字是什么样的?看看我经常坐的地铁和高铁的样子,我也想坐飞机,看看蓝天。”27岁盲人女孩周文颖生活在广州,她坐过广州所有地铁线路,能够独自出去工作和见朋友,她说,“我喜欢广州,这里对视障伙伴很友好。”
截至2023年底,广州登记在册的视障人士约7.7万人。作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市,广州锚定“街区零高差、社区零距离、场地零障碍、信息零门槛”的建设目标,无障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目前逐步完善。在为视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生活设施、便利服务上,各社区也不断探索新路径:建设无障碍阅读空间、安装智能定位播报设备、增设盲道扶手、陪伴就医买菜……硬件不断升级,服务不断细化,让视障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
硬件
社区创设“视障”文化交流空间
近日,荔湾区西村街和光阅读馆开馆,这是广州市首个社区视障文化服务馆。和光阅读馆位于和苑社区,社区居住有43名视障人士。每天早上,20岁的小敏来到阅读馆,将盲文书放“一键式智能阅读器”上,开始“阅读”。小敏正跟着小区的“视障伙伴”蒋姨学习盲文,和光阅读馆内提供盲文书籍和各种无障碍设施设备,诸如盲文学习机、听书机、电子助视器、无障碍电脑等,为她提供了学习的好地方。
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和光阅读馆内也设置了盲道。
和光阅读馆里为视障人士提供多种无障碍设施设备。
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和光阅读馆为视障人士提供了文化交流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小区的盲道直通到和光阅读馆内,通达座位旁,还设置了轮椅席位,各种细节贴心周到。“每天大家出来买菜,就会聚在小区里聊聊天,有了这个阅读馆,我们可以来这里听歌、听书,多了个交流的地方。”视障人士毕叔说。
和苑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介绍,和光阅读馆约70平方米,有盲文书籍400多册。打造这个空间,除了为视障人士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还希望搭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解决视障人士阅读资源匮乏、室内休憩空间偏少、适残化设施不足等问题,让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融入社会的热情。
广州市盲人协会举办的广州盲人趣味运动会组织视障人士“徒步云道”。
升级设备助视障人士“便捷出行”
“你所在的位置在和苑社区南门,左侧通往15路方向及和光阅读馆,右侧通往和苑二街马路……”一个银色音箱竖立在道路旁,视障人士经过,即会响起所在位置指引。近期,西村街和苑社区内增加一批信息无障碍设备,帮助视障人士更便捷出行。
居委会主任吴志峰介绍,和苑社区在视障人士经常路过的区域、小区公共空间安装该智能设备,视障人士可以通过手机或者蓝牙手环,获得位置及方向信息。
去年以来,和苑社区在原有盲道的基础上新铺设盲道500余米。“现在盲道可以绕小区一周,通到小区的中心花园,为了让他们熟悉新盲道,我们还带着他们至少走上两遍。”负责对接社区视障人士的专职人员骆展玲说。
和苑社区还安装电梯盲文按钮和语音播报系统20余套,加装安全扶手10余套,为40户视障家庭开展智能家居无障碍改造并提供对应的支持服务,让视障人士生活更加便利。
在番禺区可逸阳光社区,为方便视障人群,社区公厕增设无障碍扶手,小区通道台阶增设安全栏及扶手。可逸阳光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雪梅说,“社区对视障人士各外关注,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服务,打造一个温馨、便利、充满关爱的社区生活环境。”社区组织专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定期巡查社区无障碍设施,仔细检查盲道是否平整,有无破损、被占用的情况,检查电梯内的盲文标志是否清晰可辨,让视障人士能够安全、便利出行。
视障人士使用盲文点字图形刻印机。
志愿者辅导视障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阅读”。
智能产品打造“第二双眼睛”
科技的力量不断拓宽视障人士的视野和生活范围,广州各社区也利用科技帮助更多的视障人士融入社会,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插上梦想的翅膀。
针对视障人士的需求,越秀区多方携手,汇编了盲文版普法宣传手册,将法条、盲文同步对照印刷,并用NFC芯片自制了民法典“随身听”,手机感应便可直接链接播放法律案例。白云区残联联合景泰街工疗站,将“视障出行智能辅助系统”适配服务送到景泰街,给12名视障人士送去了出行神器。
广州盲人协会副会长黎建基告诉记者,在携带智能“视路杖”出行的前提下,“视障出行智能辅助系统”等行路软件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视障人士的“眼睛”,“可以说,在视障人士智能出行方面,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随着科技发展,不合适的地方将慢慢改进。”
黎建基表示,现在科技确实为视障人士生活提供了便利,“部分电梯、空调机等都有语音功能。”他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微波炉、煤气炉等家电有语音功能服务。
广州各区图书馆均设有无障碍阅览室
虽然社区视障阅览空间刚起步,但广州各区图书馆都设有视障人士阅览室。
在番禺区图书新馆,视障区占地117.3平方米,设有无障碍盲道、24个舒适的阅览座位,馆藏盲文图书530余册(涵盖成人与少儿读物)。南沙图书馆也设有视障人士阅览室,并不定时为视障朋友举行“讲电影”的活动;白云区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也逐步完善视障群体视听资源服务……“有些无障碍阅览室,我也曾经去使用过,很方便。”黎建基说。
在黎建基看来,视障人士远距离出行不太方便,如果无障碍阅读区设立在社区,或者他们日常工作的地方,诸如大型按摩推拿的店铺等地,可能更为合适,“因为九成视障群体都在按摩店就业。”
服务
陪诊、买菜……打通视障人士服务“最后一公里”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到医院挂号、沟通病情、缴费取药……这些在健全人看来是普普通通的事,于他们而言则是巨大的挑战。
李阿姨和丈夫都是视障人士,住在番禺洛湖社区,每个月都有就医需求。“如果没有人陪护,我们根本不可能到医院看病,真的很感谢洛湖居委和志愿者的帮忙。”
洛湖社区居委工作人员张女士介绍,该社区目前在册视障人士就李阿姨夫妇二人。这些年,从就医、买菜到年底前往高铁站坐车,只要有需求,洛湖社区居委都会联系志愿者或社工,提供陪同服务。“我们洛浦街设有社工服务站,为视障人士、独居长者等服务,除了有固定的社工,我们还会通过广州公益时间、i志愿及‘穗好办’等平台多渠道招募助盲志愿者。”
据了解,前往医院求诊、到银行办事、去机场高铁站火车站等依旧是视障人士最大的需求。“这不是单纯的智能软件能够辅助得了的。”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州的志愿者帮助了很多视障人士,他们贡献了自己的时间、爱心,还贡献资源和资金。比如,很多视障人士以为求诊服务是不收钱的,所以志愿者陪诊的来回车费都由自己承担。
量身打造运动会、摄影展、电影观赏会
除了志愿者提供服务,社区以及广州视障人士相关社会团体也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为视障人士提供精神食粮。
“在资金、人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尽量多搞文体活动。”盲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协会会组织参观博物馆、普法宣传、开展应急培训班等等,今年,广州市盲人协会每个月基本都会举办两场活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广州盲人趣味运动会组织视障人士“徒步云道”,在体育中心、广州塔、湿地公园等开跑。
今年5月份,广州图书馆推出“图行之约”赋能计划,向一级图书馆下沉,分别与番禺、海珠区等联合举行“你听我说之口述电影”口述电影阅读会,帮视障人士“看”电影;黄埔区盲人协会、黄埔区图书馆近年也多次举办“光影无障 精彩共享”无障碍电影观赏会。越秀区北京街广府文化会馆曾举办“光影梦广州视障人士非视觉摄影展”。
就业
“视障”咖啡师、茶饮师上岗
视障人士阿东已经成长为就业实践基地的培训师。
“视障伙伴”教授冲制咖啡的技巧。
就业是视障人士融入社会的重要载体。26岁的阿东是一名视障咖啡师、茶饮师,在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就业驿站实践基地工作。阿东是安徽人,仅有微弱光感,之前从事推拿工作,因为受伤做不了推拿,在网上找工作时看到广州荔湾区有培训咖啡师的公益项目,就过来了。
阿东说,教课的老师也是“视障伙伴”,更能感同身受,理解他的困难。看不见,那就通过闻气味来判断茶叶的种类、配料放在固定的地方、电子秤的读数用蓝牙连接手机“读屏”……“可能普通人看一两眼就会的事情,我们要重复很多遍。”阿东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如今他成为就业实践基地的培训师,将冲咖啡、饮品的手艺又教其他视障伙伴。
据介绍,逢源街引入融爱社会服务中心,与企业合作打造了视障咖啡师、茶饮师这个就业项目,两年来培训了10多名视障人士并成功就业。今年,逢源街道搭建有机融合的“政-社-企”联动就业资源网络,促进残障者可持续就业。
声音
●知名盲人推拿师郝赫
“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帮一把,就很好”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帮助视障人士把所有事情都做了就是最好的,我们希望得到的尊重,不只体现在言语上,还有内心世界对别人的理解。”知名盲人推拿师郝赫认为,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搞掂,在他做不了的时候,别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就够了。
郝赫住在番禺区桥南街可逸阳光社区,居委会有专人与他对接提供帮助。“有一次我生病了,家人放假都回了老家,我就向居委求助,居委安排了工作人员带我去看病。还有一次,我忽然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怎么办,打开微信视频求助,他们很快就赶过来接我,这种帮助,它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郝赫体会最深的还是残疾人两项补助的申请办理。“年审需要通过粤省事来办理,每次都要刷脸,盲人最难通过的就是刷脸,所以居委每年上门帮我刷脸,让我感受到这就是无障碍。”
郝赫居住的小区比较新,各种无障碍设施也比较完善。“我对周边环境比较熟悉,基本自己拿着盲杖上下班。桥南街好几个路口的红绿灯,我打电话反映后,都装上了语音播报功能。但还有一些盲道,被电动车、机动车占道,希望能够尽快解决。”
●广东省盲人协会理事、广州市盲人协会副会长黎建基
希望公共设施建设改造能照顾到视障人士
广东省盲人协会理事、广州市盲人协会副会长黎建基也是一名视障人士,他切身体会到,广州正逐步完善视障人士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使视障群体的生活和出行更加“无障有爱”。黎建基认为,广州在无障碍出行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做得挺到位,诸如机场、地铁、商场等公共地方无障碍通道的设置,不仅仅是对视障人士,对老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也很友好。
同时,黎建基希望在公共设施建设和改造,诸如电梯、斜坡方面,能照顾到视障人士的使用意见。黎建基着重提及视障人士搭电梯时的苦恼,“电梯出厂时基本都有语音提醒功能,但很多小区的电梯没有语音播报层数,希望这方面能有所改善,可以将声音设置得小一点,这样不会影响别人。”
●荔湾区盲协主席、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张倩昕
建设好无障碍环境,后续也要支持好
“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到无障碍环境的支持,这个转变是我们目前应该重点关注的。” 荔湾区盲协主席、广州市融爱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张倩昕说。
张倩昕是一名视障人士,她先天右眼失明,左眼剩余视力0.05,凭微弱视力坚持学业,是广州本土培养的首位视障研究生。大学毕业后,张倩昕致力于帮助盲人就业、解决视障人士在教育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她充分运用“党建+公益”的创新模式,推广“无障碍”与“社会融合”理念,4年帮助超过1300个视障家庭实现智能语音无障碍改造。
张倩昕介绍,对于视障人士的社会支持服务,包括信息无障碍、盲人定向行走,比如帮扶盲人无障碍地使用购物平台、打车软件等。“广州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我们感受到越来越好。我们期待的是广州的无障碍硬件设施后续如何更规范、更完善。比如盲道的建设,如何形成一个系统的闭环,如何做好持续的宣传和管理。”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梁燕芬 陈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