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起,蒋金兰从一个贫困母亲成为价值十万元的商店的创业者

自2007年起,几年时间,蒋金兰从一个贫困母亲到一个承包80亩大瓜、40亩大麦,还拥有一个价值十万元的商店的创业者,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2007年4月,“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项目在新疆农九师一六六团正式启动,蒋金兰等人参加了“幸福工程”项目办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年时间,该团41户受助贫困母亲家庭中脱贫40户,并都走上了致富之路。

这些只是“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造就的伟大成就中的极小部分,而这个工程造就的伟大成就更是离不开将整个晚年生活奉献给该工程的王光美同志。她的一生,是对善良与爱的最好诠释,而她的心愿,更是在女儿刘亭亭的行动中得到传承与延续。
20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有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其中1500万是贫困母亲。调查资料表明,贫困家庭的母亲普遍存在着文化、身体素质差、经济和社会地位低、生育子女多等问题。
贵州省妇女文盲占文盲总数的70%,贫困地区的妇女很多患有宫颈炎、宫颈糜烂等妇女病,多者达50%以上,宁夏自治区贫困地区的妇女,患妇女病的多,孕产妇死亡的多。面对这样的困境,许多贫困母亲感到无助和绝望。

1995年春天,一个意义深远的公益项目“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机构携手发起,旨在通过资助与扶持,帮助贫困母亲摆脱贫困,提高文化素养,改善生活质量。
“幸福工程”费心费力,需要请一位有威望而且热心公益事业的同志出任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74岁高龄的王光美同志应邀站了出来,承担该重任。
王光美同志改“户”为“人”,提出了“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救助模式。她表示资金直发贫困母亲,幸福工程’旨在帮助贫苦母亲脱贫,并非致富,须实事求是,定位准确。
虽然“幸福工程”的救助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赏,但正式实施起来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资金的问题,“幸福工程”从筹备起资金便很紧张。
“幸福工程”正式启动前,王光美把女儿给的钱,把自己的过节费全部都捐给了“幸福工程”办公室。而自从王光美投身于“幸福工程”之后,她的生活更是与这个慈善事业紧密相连。
她不仅频繁地捐款,甚至发展到每月将大部分工资捐出,仅留下极少部分用于日常开销。这种无私的付出,使得与她共同生活的保姆赵淑君不得不担负起保管工资的责任,每月仅给王光美留下50元作为零用。
王光美的善举并未止步于金钱捐赠。当捐款变得困难时,她甚至将自己家中暂时不用的物品捐献出去,以支持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据她的女儿刘亭亭回忆,每到冬天,家里的被子总是不够用。有时候,刘亭亭去年购买的被子,到了今年就已经不见了踪影。询问赵淑君后,才知道这些被子也被王光美拿去捐给了需要的人。
一天,王光美像平常一样戴上老花镜翻看当天的报纸,忽然,一则拍卖个人私藏文物的消息“闯”进了她的视线。读完这则消息,她合上报纸,闭目沉思。经过慎重的思考,1996年10月,她最后还是让刘亭亭把母亲留下来的五件古瓷器和一件象牙笔雕委托拍卖公司拍卖。拍卖所得的收入共56万元,王光美全部捐给了“幸福工程”。
在王光美的感召下,海内外掀起了一股为“幸福工程”捐款的热潮,许多人为“幸福工程”慷慨解囊。“幸福工程”终于正式启动,“幸福工程”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教育和医疗等多方面的支持,为贫困母亲们搭建了一个走出困境的平台。
王光美的心愿,简单而纯粹:她希望每一个贫困母亲都能有尊严地生活,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她深知,母亲是家庭的支柱,是社会的基石,只有让母亲们摆脱贫困,才能让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刘亭亭继承了母亲的遗志,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母亲群体,通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筹集善款、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幸福工程”的影响力。现在,“幸福工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运作体系,有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志愿者。
王光美,以大爱之心温暖人间,以善心之举点亮希望,她的一生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追求,对无产阶级事业的终身奉献。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梵星网创作者,不代表梵星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网页内容均来自网络采集,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司联系。
THE END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